中国公司积极发行GDR,这些受欧洲投资者青睐|大咖录

第一财经2022-12-09 10:06:28

作者:航宇 ▪ 孙冀    责编:刁航宇

今年2月全球存托凭证(GDR)新规落地,多家A股上市公司赴欧洲发行GDR。GDR市场表现如何?中国公司如何借助GDR走向国际?大行其道对话中信证券全球投行股票资本市场部联席负责人、中信里昂证券股票资本市场及承销主管李航。

第一财经: 今年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一大举措就是“中欧通”,那么“中欧通”在今年是从“沪伦通”扩容为“中欧通”,也就是中国公司GDR全球存托凭证的上市地新增了瑞士和德国。7月28号我们看到4家A股上市公司发行的GDR已经在瑞交所正式上市。目前,德交所还没有中国公司的GDR上市,据您了解,今年GDR的发行和筹备的情况怎么样?

李航:今年“中欧通”的趋势是快速地发展,大批中国公司走向欧洲。截至目前,今年已有9家中国A股公司赴欧洲发行了GDR,其中一家选择了伦敦,另外8家选择了瑞士。在不久的将来,法兰克福交易所也将迎来第一家中国公司发行GDR。中信证券已获得英国、瑞士、德国三国证券交易所会员,并完成沪、深交易所对该三国交易所GDR跨境转换机构备案。由此可见,从今年开始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即在“互联互通”机制持续扩容的大背景下,优质的中国公司在考虑境外融资方面会多一个选择。

第一财经: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您觉得欧洲的投资者对于中国的 GDR现在的认受性怎么样?

李航:这有一个慢慢提升的过程。中国第一批GDR始于几年前的伦交所。彼时,发行机构多为国资背景的企业。今时今日,越来越多优秀的民营企业开始加入到GDR的发行队伍中。

我们留意到,虽然在有些欧洲市场上,GDR的整体流动性不及A股,但从长期投资趋势上看,越来越多的欧洲投资人热衷于投资一些优秀的中资公司标的,比如新能源(包括锂电和风能的相关板块)、先进制造以及医药医疗领域等。

由此可见,中国龙头企业得到欧洲,尤其是欧洲长线投资者的青睐。这些欧洲长线投资者不只是来自伦敦、欧洲大陆,还有北欧地区。他们非常关注ESG(社会、环境和治理)等环保议题,并非常认真地了解和接触这些优质的中国新能源企业和先进制造的企业。

第一财经: 目前已挂牌的这些GDR它们的市场表现是怎么样的呢?

李航: A股公司在发行GDR产品过程中有可兑回机制安排。我们观察到,GDR的股价表现和A股公司的股价表现基本是正相关的关系。所以,我认为,就两地的股价而言,公司基本面永远是一个最核心的考量。这也体现了长期投资的价值。

与A股较高换手率不同,很多GDR的投资者未见频繁换手。这可能与两者的发行机制不同有关。境内发行时,散户投资者占比较大比例,而GDR的发行只针对专业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所以能够吸引更多的长线资金进去。虽然,就流动性而言,与A股有差异,但因为有兑回机制,两者的价格还是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在GDR兑回限制期届满后,我们也看到有一部分的投资者,约40%左右,会选择将其兑换成A股,以获得更好的流动性。尽管如此,还是有超过一半的投资者会选择继续持有GDR,作为一个长期投资来持有A股公司。

第一财经: 就中国公司来说,您觉得它发行GDR有哪些的考量?中国公司是不是在踊跃发行?

李航:我们留意到,从今年开始,尤其是“互联互通”双向机制启动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已经在稳步推进GDR发行项目了。此前提到的,截至目前,今年已有9家中国公司发行了欧洲GDR。已经公告发行GDR的公司应该不止有20家了。这还不包括尚未发布公告的企业。我们相信,还有更多的企业正在积极准备发行GDR。中信证券也积极参与到协助中国A股企业的GDR发行中。我们参与到大部分的项目。单就市场占有率而言,相较同业,我们也是处于领先的位置。

从上市公司的层面来说,我觉得中国公司发行GDR有以下几个考量。首先,随着整个中国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很多行业的大发展,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企业从业务发展的角度出发,本身已具备了“走出去”的动力。所以这也是推动上市公司发行GDR最强的动力。

第二,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很多上市公司已开始在境外进行业务布局,比如我刚才提到的很多新能源企业。中国的龙头企业已经开始“走出去”到很多欧洲国家进行投资了,包括匈牙利及德国等。此时,如果能在欧洲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其实也是资本市场助力实业产业发展、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最佳范例。

另一方面,很多中国公司已在全球产业链上处于龙头地位,但是还处在打响“世界品牌”过程中。所以,如果它们已经完成了A股上市,能逐步走向国际市场,能去欧洲上市,这样就能更多地吸引欧洲投资者的目光,让他们更好、更长期地了解关注中国的上市公司。我觉得,以上几个方面是推动中国公司“走出去”的最大动力和最大原因。

第一财经: 中资投行该如何借助“中欧通”这个通道来推行国际业务呢?

李航: 我觉得“中欧通”给中资投行的国际化业务布局提供了一个很强的抓手。在此之前,我们更多地注重研究和经纪业务。这也是中信证券在收购里昂证券时的最大考虑,也是我们海外业务的核心资产。随着“互联互通”机制的持续扩容,我们希望能让更多的欧洲投资者更深入的了解优质中资企业,乃至优质的亚洲企业。这也是我们在过去20多年里一直在做的事情。

在“互联互通”的机制下,尤其是“中欧通”正式推出后,这给中资投行在海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不仅仅可以让境外投资者在二级市场看到优质的龙头中资企业,也让它们有更快捷、更便利的融资渠道,能让这些欧洲投资者,尤其是欧洲的长线投资者,能够更好地有机会投资进去,而不只是在二级市场中进行简单的增减持。

第一财经: 您觉得未来这个市场会是什么样的?

李航: 境内外监管机构对此持鼓励态度。其实这一举措也是鼓励境外的资本更多关注中国公司,鼓励中国的优质龙头企业“走出去”。在这种双向的鼓励下,我相信,在未来几年,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选择“走出去”。过往,我们看到中国公司在选择走出A股的时候,更多地是选择港股,包括新加坡市场,或是赴美国发行ADR。今时今日,全球一体化已呈现不可逆的趋势,我相信,很多优秀的中国公司会有更多的选择。

我相信,单就GDR发行本身而言,无论是伦交所、瑞交所,还是即将要来的法兰克福交易所,这只是一个开始。在不久的将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境外交易所,包括中东地区的交易所,欧洲其它地区的交易所,陆续加入到“互联互通”的大家庭中。

所以,对优秀的中国企业来说,在考虑GDR发行地时,应该更多地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着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包括需要打开哪里的市场?在哪些区域进行产业布局?如何才能更好地结合当地的资本市场? 我相信,这一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第一财经: 未来我们将会看到更多中国公司发行GDR,那么这个GDR究竟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有哪些意义?

李航: 我认为,随着更多的中国公司参与GDR发行,这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开放具有深远意义。就上市公司而言,这给了它们,尤其是优质的中国龙头行业,提供了“走出去”的机会,给了它们在海外产业链上布局的机会,能让它们有融资的机会。

对境内境外投资者来说,我觉得,这也给了他们一个投资优质的中资企业的好机会。过往,有诸多限制。譬如,境外投资者持股不能超过A股单票的30%,在以前的时候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持股量可能有时候并不是达到30%。在“互联互通”机制下,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欧洲投资者,海外的投资者来关注优质的中资的龙头企业。所以,这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对中国投资银行而言,这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业务机会。我们过往扎根境内,但现在有了一个更大的机会,我们能够协助这些优质的中资企业“走出去”。在此过程中,我相信,这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尤其是券商投行业务的发展,也将有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

最后,对整个资本市场而言也具有深远的影响。过往,我们更多地关注港股,着眼新加坡市场。展望未来,我们相信,随着“一带一路”能走得更远了,优秀的中国企业能去到欧洲,将我们的业务拓展到中东,我们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这也证明了中国公司和中国资本市场在整个全球资本市场中的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意义非凡。

举报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