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规划是中国对未来五年发展愿景、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优先领域所作的顶层设计。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对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向的系统性描绘。复盘十一五到十四五规划,我们能够更加清晰获知中国是怎样从过去二十年的机遇和风险中走过来。从未来五年宏观环境的变化,到中国发展重点的变迁,再到未来中国政策取向的变化,以及重点行业政策的演绎、重点领域的改革方向,“十五五”已经开始变得逐渐清晰。
十五五《公报》为何要13次提到高质量发展?从“十五五”规划建议来看,未来的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怎么走?房地产虽未重点提及,但未来五年该领域会有什么变化?房地产市场能企稳吗?我们能走出低通胀吗?如何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科技生产力”?产业政策如何布局?国际形势如何影响中国自身的发展?“要坚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对金融领域提出什么要求?第一财经《首席对策》专访中信建投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周君芝。
周君芝的主要观点:
《公报》13次提到高质量发展 奠定未来5年发展趋势
对于科技创新有了新表达和新提法
强调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和加强原始创新
显示出中国对未来科技的渴求和站在前沿的决心
房地产治理从需求调控进入供给重塑
房子不再稀缺 对更好房子的需求迫切
三大因素决定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接近筑底点
增长模式的转变 一定会带来消费模式的转变
老年人占比提高 老龄消费特点明显
中国不会重复其他国家的消费刺激策略
关税博弈加速新一轮出海
出海“2.0”时代投资目的地可能更多元
金融服务实体回归本源 未来是实体发展比较好的时期
《公报》13次提到高质量发展 奠定未来5年发展趋势
对于科技创新有了新表达和新提法
第一财经:周老师好,感谢接受我们的专访。首先来看看“十五五”规划的建议当中,您认为有哪些表述让您印象比较深刻?
周君芝:确实这一次“十五五”规划里面,我觉得市场认为有两处表述是比较亮眼。
第一个就是对于整个经济发展的定调,比较明确的强调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整个提法在这一次的公告里面总共出现了13次,基本上奠定了未来5年总体中国的一个发展趋势。
第二个最亮眼的表述毫无疑问是科技,对这一点其实市场之前也在预期,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这次对科技的提法也有一些新的表达:譬如强调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这样一个提法。
《建议》强调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和加强原始创新
显示出中国对未来科技的渴求和站在前沿的决心
第一财经:确实像您说的,近年中国政府越来越关注科技和高端制造业。能不能继续给我们来解读一下,从“十五五”规划建议来看,您觉得未来大方向是什么样的?
周君芝:其实为什么市场在“十五五”规划建议出台之前,就非常高度关注这一次会不会有一些关于科技的提法,为什么?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尤其是经历这一次的中美贸易博弈之后,已经用非常扎实的经济数据,包括出口数据去论证中国现在的现状。就是中国制造业的体系的完备性、竞争性,以及它的供应链的稳定性,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非常前沿的水平。
那么如果中国未来再接着发展,最主要的突破点在科技,对于这一点的话,市场其实沿着中国的发展路径就能得到这样一个判断。
最核心的我觉得是有两处表达:第一个叫“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也就是我们不再在科技上面去追求像以往这种卡脖子领域科技的突破,不是说不重要,而是说从这个时间演绎来看,中国终将会突破卡脖子这些技术领域的约束,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因为中国庞大的产业链竞争力,中国庞大的工程师红利,中国非常优秀的市场规模效应都会决定一件事情:在既有的科技技术的框架之下,只要有卡脖子,中国一定会突破。那么中国未来的方向也是全球未来的方向,也是中国作为战略性大国,在最关键的新一轮科技革命里面,我们要抢占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的地位。
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个表述叫“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尤其是对于原始创新的强调,也是基本上点明了中国未来的一个趋势方向。就是中国对于科技的一种渴求,已经不再满足于过去的一些重要的技术,而是未来技术、未来的产业革命。我们也要站在前沿,我们也要在原始创新方面体现出强大的竞争力。这个是我觉得这一次“十五五”规划建议里面对科技的表述和历往最大的一个不同。
房地产治理从需求调控进入供给重塑
房子不再稀缺 对更好房子的需求迫切
第一财经:在建议当中,地产没有过多的着墨,虽然科技创新被提及的很多,但我们也要承认房地产市场依旧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接下来您怎么来看“十五五”房地产的走势?
周君芝:首先我们看到这一次着墨不多,但是字字珠玑。过去20年我们经历的这种小周期,小周期是什么意思?它本质上是一个需求周期,因为整个需求是一直盖过供给的,所以我们只要控制需求就能够带来周期的波动。
但是我们团队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报告:叫中国房地产的套户比,在2021年是从不足1:1进入到大于1:1这么一个状态。那么2021年之后是需求相对于供给更加进入了一个紧平衡的模式,就是说房子不再稀缺,如果我们用一个大白话来解释的话。
也就是说中国未来的房地产治理的方向,一定是从原来的侧重需求的总量调控、节奏调控,进入到一个供给重塑。也就是未来的房地产如果有需求,是对于更好房子的需求,是对于房价与收入比更加优化的一个定价需求。而房地产也从金融产品进入到一个更多体现出老百姓普通消费品这样一个模式里面来,这个是未来我们房地产一个内生趋势所决定的。
当然一直发展到现在,中国整个过去的20年,地产高增也带来了一些存量的问题。比如房地产的很多债务如何去解决?比如说房地产到目前为止,价格经历过去这4年有一个比较大的跌幅,如何让它企稳?这个是我们认为过去20年房地产遗留的存量问题,这个可能也在未来5年要去解决。
三大因素决定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接近筑底点
第一财经:您觉得“十五五”期间房地产市场会企稳吗?
周君芝:首先告诉大家一个比较令人有信心的结论,房地产一定会筑底企稳,这个是毫无疑问。是因为房地产的总量的套数不等于有效的供给。就是刚才我提到过的,随着时间的发展,老百姓需要越来越高质量的房子,所以始终有这样的需求。
房地产怎样企稳:第一件事情,房地产的拖累在过去4年相当一部分的压力已经缓解,未来房地产下滑的压力,包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拖累,肯定是弱于过去这4年的;第二个就是收入预期的问题,至少有可能最快到2026年,全球会进入到一个从需求收缩走向需求企稳、扩张这个过程,这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也是一个需求的提振,那么对于收入预期也会进行改善。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房地产从我们中国老百姓的收入以及储蓄这个角度去衡量,它其实已经显现出消费属性比较强,金融属性在过去这几年已经消化的比较多,大白话就是中国的房地产,尤其是中国房地产的主体已经越来越接近底部。
所以我们从这样几个三个维度,从这三个维度来推演的话,中国房地产筑底的点是越来越近的。
增长模式的转变 一定会带来消费模式的转变
老年人占比提高 老龄消费特点明显
中国不会重复其他国家的消费刺激策略
第一财经:非常高兴听到您从三个角度来给我们详细分析了为什么在“十五五”期间房地产会企稳。那在房地产企稳的背景下,我想我们一部分的消费能力就会释放出来,同时在我们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的这个总基调下,您觉得未来五年,我们的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周君芝:我们对消费一直给几个点的判断。第一个我们要知道就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其实是出现了非常大的转折。增长模式的转变,一定会带来消费模式的转变。更加强调实际体感跟收入绑定更加相关的消费,就是所谓的新消费。
然后第二个就是我们中国的人口结构会发生变化,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客观来说,确实老年人的占比很高,消费也会从过去一段时间,以年轻人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板块,进入到老龄消费会更多的一个特点。
第三个我们也想强调的一个点是,中国过去整个的消费市场它是比较粗放型的,没有那么多细腻的类型。随着时间的推演,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快,人均收入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我们会看到消费的供给的提供里面也会越加细腻。
那么如果我们会对这些消费趋势有一个中长期把握的话,再来看中国的政策会怎么做?很显然它的答案就不会再复刻或者说市场原来期待的在疫情过程中,其他发达国家曾经用过的方式方法,比如说一次性的消费大刺激,或者一次性的大发钱,它所有的政策一定是契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或者说把中国可能有的发展潜力给提振出来,但绝对不是去无视于经济发展的底层趋势做一些政策的演绎。
未来破除低通胀的钥匙和答案在哪儿?
第一财经:您的角度来看,您觉得消费现在也有比较大的增长潜力,在这样的趋势下,您觉得我们未来5年能走出目前的低通胀状态吗?
周君芝: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也确实是市场非常关注的。老百姓也关注低通胀的问题。对于老百姓来说,首先第一个我们看到好像物价比较低比较舒服,但是客观来说另外一面是工资收入的问题。通胀它本身是一个周期现象,周期的话它就是有高低起伏的。
但是往未来看,中国破除低通胀,它的一个钥匙和答案在哪里?我相信有这几个:第一个就是科技。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市场也好,政策也好,对于未来的科技如此关注的一个点;第二个是进一步向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和制造业核心环节进一步迁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很多的制造业现在在加速的往前推进;那么第三个点可能就是产能的转移,所谓的企业出海,随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提升,同时一定会伴随着企业的生产竞争力的提升,这种生产竞争力的提升,一定会兑现在这个企业在其他国家也会体现出竞争力,所以也会出现一个产能的加速转移。
我相信这三点可能是这一次中国新旧动能的一次切换,当然直观来看会表现出它最终可能走出低通胀的一个答案。
关税博弈加速新一轮出海
出海“2.0”时代投资目的地可能更多元
第一财经:在“十五五”即将到来之际,大家现在最关注的应该还是国际形势和世界变局,如何研判国际形势对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影响?
周君芝:第一个它描述的中国未来的宏观环境,一定不是一个非常平稳、友好的环境,我们必须要承认,整个的外部环境的波动率和外部环境的博弈,那肯定是未来5年要强于过去的年份。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未来的博弈本质上,它是一个全球秩序重塑的过程中,要去抓住这样的战略机遇。我们发现中国应对贸易战的方法非常简单,第一件事情就是出口多元化。所以我们发现2018年之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占比是下降的,但是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出口的总量和增速是提升的。
第二个就是加速出海。2018年以后我们发现中国为了去规避贸易战以及关税所带来的障碍,把越来越多的产能投向东南亚以及墨西哥,那么这一轮的关税博弈之后,我相信又会开启另外一个中国出海,我们称之为“中国出海2.0”。这次的投资目的地可能会更加多元化,不仅仅聚焦于大家原来比较熟悉的东南亚和我们说的墨西哥等地,可能还会走向北非地区,可能还会走向中东,甚至走向拉美。
那么第三个点也是比较容易知道的,就是博弈的本质是综合竞争力的一个较量。那么对于这种安全和科技,我们一定会加强投入,确保在安全和科技里面我们一直占有比较领先的优势地位,我相信这个是未来应对全球格局变化,大国博弈相对来说可能会显性化一些的趋势,我们能做的一些事情。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科技生产力?
不是所有地区都要在科技上去争夺
第一财经:您如何来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科技生产力?
周君芝:过去的一种增长模式,刚才其实也提到,其实中国94年分税制改革以及98年的住房商品改革之后,中国的整个经济增长的模式是传统增长推动为主的,这是毫无疑问。但它其中有个暗线,就是地方政府掌握了一定的发展资源,但是它的弊端也会随着时间的推演,尤其是从一个粗放型走向集约式的增长,从一个总量的投资驱动型的增长,走向一个科技引领型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增长模式里面,会比较容易遇到重复的投资,低效的投资。
那么怎么克服?第一个,科技肯定需要人才、信息和金融,所以在人才、信息,金融集聚的地方,我们可以去让它更多发挥原创性科研,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增加相关的科技投入和突破。那么同时就是科技我们还会注重它的下游制造业体系比较丰富的一个地区,可能对于相关地区的科技的支持也可以更多倾斜一些。那么当然科研资源丰富的地区,也可以更多琢磨一些科研的投入。
那么其他地区怎么办?我觉得不是所有的地区非要在科技上面去做一些争夺,其他地区可以更多做好民生发展的大篇章,可以做好绿色经济发展的大篇章。本质上这也是为中国下一个发展阶段,以科技高端制造发展阶段为引领的发展趋势,做一份自己的贡献。
金融服务实体回归本源 未来是实体发展比较好的时期
第一财经:《公报》里边也提出了,“要坚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对于市场主体,比如说这些企业、企业家及整体市场来说,您觉得在未来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意义?
周君芝:从市场来说,肯定第一个点就是所有未来的金融发展的大方向是服务实体回归本源,这可能是一些宗旨。
第二个就是为了更好的契合发展,中国的金融未来可能更多的着墨在科技、在绿色、在普惠、在高端制造,甚至是国际化。对于市场来说,我们聚焦实体的另外一面就是金融应该怎么发展,是以实体为锚,以实体为核心,服务实体为聚焦,所以这个是我们从市场角度能够去理解的。这一次对科技也好,对现代化产业也好,对于实体也好,它的强调程度是比以往更高的。所以可以这么说,未来是中国实体发展比较好的时期,东风可能会更多偏向科技相关的领域。
然后第三个,做实体也是契合国家中长期的导向,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科技中高端制造、产能出海,这个可能是我们觉得能够在这一次“十五五”规划建议里面提到实体经济发展重点领域里面能够得到的一个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