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海关总署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与欧盟贸易总值为4.05万亿元,增长4.7%。我国对欧盟出口2.45万亿元,增长7%;自欧盟进口1.6万亿元,增长1.3%;对欧盟贸易顺差8401.9亿元,增加19.9%。目前欧盟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占我国外贸份额13.9%。另据商务部数据,2004~2019年,欧盟连续16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
欧盟统计局最近的数据则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已替代美国,成为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12月4日例行记者会上对此评论称,这对中欧双方都是好消息。中国和欧盟互为重要的经贸伙伴,双方经济互补性强,合作领域广、潜力巨大。欧盟连续多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今年前三季度,中国首次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充分显示了中欧经贸关系的韧性和潜力。中欧贸易的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了双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了民众福祉。
疫情是最大变量
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欧盟对外出口1.4万亿欧元,同比下降11.4%,进口1.27万亿欧元,同比下降12.8%。与此同时,欧盟与美国货物贸易也持续下降。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欧盟对美出口同比下降10%,进口同比下降11.4%。此前,美国一直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丁纯教授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是导致欧盟对外贸易萎缩的最大变量。“欧美疫情自今年年初开始暴发,导致了欧洲制造业和服务业停顿,其生产能力无法跟上,这导致了欧盟对外贸易、美欧贸易关系的停顿。”他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法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教授赵永升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也认为,疫情导致欧洲主要生产能力无法跟上,这挫伤了欧盟的进出口。具体到美欧贸易关系而言,美国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亦对其有所冲击。
中欧贸易逆势上扬的迹象早有迹可循。欧盟统计局前7个月的数据显示,中国当时已超越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统计局解释称,其中的原因在于欧盟对华进口增加。在细分项中,防疫物资成为了中欧经贸关系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近日对此表示,中国消费者的强大购买力为欧盟产品提供了广阔市场。同时,中欧贸易为双方合作抗疫提供巨大支持。中欧贸易逆势增长离不开双方不断挖掘潜力、深化合作所带来的增量支撑。
赵永升认为,在疫情期间,欧盟多国防疫物资紧缺,中国生产的防疫物资成为刚需,推动了双边经贸关系发展。
丁纯表示,之所以中欧经贸关系能够逆势增长,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从疫情这一偶然因素来看,我国防控措施较好,贸易大国的地位并未被撼动。”他说,“从必然性而言,近几十年间,中欧经贸关系一直稳步发展且持续上扬。”
中欧双方加速推进中欧投资协定谈判
在疫情发生后,中欧贸易联系持续加深,中国在欧盟的贸易份额超过美国,已在欧洲引起热议,其中,供应链安全、战略资源安全成为了问题焦点。
然而,在上述两位受访专家看来,供应链安全、战略资源安全并不会成为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掣肘。
丁纯认为,对于供应链而言,链条较短、来源多样肯定是最安全的。“但是,自欧洲各国领导人提出供应链安全后,欧洲各国并没有出现大规模产业链回流的现象。因为,这本质是一个经济问题,欧洲用工条件苛刻、生产成本高,企业不可能不惜成本生产医疗物资。”他说。
据赵永升的研究测算,如果一个口罩在欧盟境内生产,其成本可能是在中国生产的10倍。他认为,在欧洲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刻,奢侈品、汽车公司纷纷转产医疗物资,也只是权宜之计,但疫情常态化后,一切将回归正常。此外,中欧之间并不毗邻,并不可能发生严峻的地缘冲突,这也淡化了战略物资安全的问题。
那么在疫情过后,中欧经贸关系将如何发展?
华春莹在12月4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今年9月,中欧双方正式签署了《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将推动中欧优质农产品更加便捷进入对方市场。目前中欧双方正加速推进中欧投资协定(BIT)谈判,这可以推动中欧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
丁纯对此表示,在偶然性之外,仍需注意中欧关系向好发展的必然性,“经贸关系是中欧关系的压舱石,中欧双方在市场、技术有很强的互补性,有望不断向好发展”。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发布的《欧盟营商环境报告2019/2020》数据显示,2019年中欧贸易规模已达4.86万亿元。在过去的40年间,中欧贸易规模增长了250倍。在投资方面,截至2018年底欧盟累计对华投资1300多亿美元,是中国第三大累计投资来源地,目前中国在欧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超过3200家,覆盖所有欧盟成员国,欧盟已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重要目的地。
丁纯认为,在压舱石没有变动的情况下,中欧在未来一段时间的贸易投资数额可能会继续增加。目前中欧双方正不断加强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这是未来中欧经贸关系的利好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