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薪酬涨幅接近纪录水平,专家:恐触发螺旋式通胀效应

第一财经2022-02-11 19:55:15 听新闻

作者:康恺    责编:盛媛

市场研究机构XpertHR的数据显示,英国雇员1月获得的薪酬奖励是自2008年末以来的最高水平。求职网站Indeed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其发布的招聘广告工资涨幅超6%,酒店、建筑、物流等领域涨薪现象较为突出。

英国招聘和就业联合会(REC)和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KPMG)日前发布的调查也显示,该国1月长期雇员起薪快速攀升,涨幅为史上第三高,仅次于去年10月和11月。

有英国媒体称,英国当前出现的现象不免让人联想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欧洲多国的通胀率和工资水平不仅一同增长,工资水平上涨更是通胀高企的重要推手之一,形成“工资-价格螺旋”上升现象。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丁纯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英国雇员工资不断增长,原因在于,新冠肺炎疫情加上英国脱欧,使该国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的现象日渐突出。加之当前英国民众生活成本较高,该国民众的涨薪诉求较大。工资水平上涨,或影响该国通胀走势,而这将使该国经济政策制定者置于“两难境地”。

来源:新华社

生活成本压力推升加薪需求

REC首席执行官卡贝里(Neil Carberry)称,英国民众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生活成本危机”,这使得求职者的加薪要求愈发迫切。

英国国家统计局(ONS)的最新数据显示,该国去年12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创近30年来最高纪录。其中,能源、食品价格是重要推手,而这已威胁到英国民众的购买力水平。

ONS在《能源价格及其对家庭影响》报告中称,当前英国天然气批发价格是去年同期的近4倍,电价则是去年同期的8倍之多。受此影响,每户英国家庭每年为此将多支付至少600英镑。

在食品方面,面包、谷物、肉类、蔬菜和土豆等是价格涨幅最高的细分项。英国慈善机构“食品基金会”近日表示,由于食品价格大增,该国1月约有470万成年人经历了“食品危机”,占该国总人口的近8.8%。

英国民众工资虽有所上涨,但未跑赢通胀。ONS的数据显示,经通胀因素调整后,该国去年11月人均收入实际已同比下降近1%。另需注意的是,自 2008年以来,英国民众实际工资几乎未有增长。受高油价、英国脱欧的汇率影响,英国工人在过去近十年被迫接受较低的生活水平。

卡贝里进一步表示,由于目前英国劳动力市场颇为紧俏,在物价上涨背景下,雇员拥有了更多资本与公司谈判,以提高工资水平。

REC的数据显示,目前英国企业对员工需求指数为68.6,远高于长期均值。1月,接受调查的所有部门的员工需求均有所增长,其中医疗护理、餐饮酒店、科技行业人员扩张较为明显。ONS称,去年第四季度,全英职位空缺数达125万的历史新高。

据英国媒体报道,在看到具有类似技能的卡车司机工资提升后,英国的货车司机和公共汽车司机也要求大幅加薪。同时,伦敦希思罗机场的地勤人员和加油人员正准备在2月采取罢工行动。

“工资-价格螺旋”再现?

丁纯认为,前段时间由于脱欧和新冠疫情冲击,供需缺口明显,导致能源、食品等大宗商品等价格上涨,形成需求拉动型通胀高企,同时推动民众生活成本上升。当前,劳动力市场脱欧和新冠激化的需大于供,及生活成本上扬,又造成英国雇员工资上涨压力,有可能促进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型通胀交相叠加,触发螺旋式通胀效应。

诸多企业也在提醒通胀高企的风险。占英国零售市场近三成份额的全英最大超市特易购的首席执行官艾伦(John Allan)表示,英国食品通胀或在春季前持续,并可能再创新高。英国商会(BCC)则在一份报告表示,约有63%的公司正因工资支出增加,而面临涨价压力。

英国央行行长贝利(Andrew Bailey)则呼吁,企业和工人在薪酬谈判时应保持克制,以防止通胀失控。

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曼恩(Catherine Mann)更是直言,除非工资增长得到控制,否则英国不可能控制通胀。“我知道已经有很多关于生活成本紧缩的讨论,我的目标是让通胀回落到目标水平,这样工人就能从他们的劳动中获得收益。”她称。

在丁纯看来,包括英国央行在内的英国经济政策制定者正面临着两难选择:英国央行如果不采取加息政策,随着能源、食品、工资价格继续升高,需求驱动和成本拉动的英国通胀将进一步走高。但如果英国央行用力过猛,将打击英国经济复苏态势,该国经济有步入“滞涨”的状态之虞。

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在发送给第一财经记者的报告中则称,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英国货币政策委员会均变得更为鹰派。在去年12月和 2 月连续加息之后,预计英国央行将在3月和5月再次加息25个基点。不过,有鉴于英国家庭的实际收入正遭受较大冲击,英国央行是否将采取更紧缩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需求,尚不得知。

举报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