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北碚有家"饺子书馆",一家两代人的小城故事

第一财经2022-10-12 13:33:52

作者:佟鑫    责编:李刚

“想吃什么馅的饺子?看书请随意选!”国庆假日,67岁的“谷家饺子”创办人谷老先生和往常一样热情地迎接来客。“我们这儿还可以借北碚区图书馆的书,都是讲吃喝的。”谷老的儿子谷子也在一旁招呼,接机推荐图书。谷子是这家颇为特别的书馆的主理人,平时在西南大学校友会工作。

这家设在饺子馆里的图书馆名为“谷家文创共享空间”,是来自河北的谷家两代人自2008年以来一起在北碚生活、创业的成果。从包饺子到储备藏书、搞文化活动,温馨、有趣,半是生意半是公益。

看起来没什么关联的饺子与书,在谷子看来,都是能带来人情味的,他想做的也是用这家店来连接起还没意识到彼此缘分的人们。在自家饺子馆里办图书馆的想法,得到北碚区图书馆的支持,于是有了这家“饮食文化主题分馆”。

为家人和社区创业

谷子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父母的创业完全是“因爱而生”,“为了支持儿子,把自己从业余选手变成了专业选手”。过程非常艰辛,从卖生鲜饺子到开饺子馆,从位置最偏、租金最便宜的店面到2020年搬到现在西南大学5号门对面,14年来,他们逐渐得到居民和师生的认可。“邻居小孩从幼儿园吃到大学,管我父亲叫‘饺子爷爷’,放假回来一定要吃我们家的饺子。”

从重庆老牌商圈解放碑乘坐轻轨到北碚,需要大约1个小时。一路上桥隧连连,绿意盎然。北碚由爱国实业家、民生轮船公司创办人卢作孚及其弟卢子英于20世纪初起兴建,与老城比邻而居的西南大学则有百余年办学历史,教职员工近十万。

在谷子眼里,北碚是一个社区感浓厚的地方,对于这里的文化和历史底蕴,他也有深刻的认同。“‘中国乡村建设四杰’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卢作孚曾经齐聚北碚。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卢作孚提出规划建设北碚这个可居可游的美丽小城,形成了现在人们对北碚的印象,在地理位置和城市面貌上,北碚都跟重庆主城不太一样,辐射出自己的文化精神。”

“父母的‘老漂创业’能做下来,让我觉得在这个生活了二十来年的熟人社区里,还应该再做一些事情,除了吃,还应该提供一些精神食粮。” 于是谷子开始尝试在饺子馆里设置书架、策划文化活动。

友人为谷家画的美食图

“我是2000年考上重庆理工大学的,毕业后在西南大学工作。两年后我在北碚买了房子,正式定居下来。”站在老城区的林荫道上,谷子指着书馆对面的校园,说起一家人跟这所大学和这座小城的故事。2008年,谷子的父母也来到这里,“他们当时也才五十多岁,闲不住,就开始包饺子。朋友们一吃,都说:很香啊!你们可以开个店了!”转眼十几年过去,谷家饺子已经成为北碚社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自助包饺子活动

谷子回忆说,曾经有个女生吃着饺子就哭了,“我母亲问她怎么了,她说,饺子的味道跟她母亲包的很像,吃着想家了。”这些年来,在饺子馆里发生了很多充满人情味的事,“让客人自己包饺子自己吃,一般饺子馆不会这样做。我们搞了上百场,叫‘快乐谷家客’,学生们很爱参加,每次气氛都很热闹。”

谷子的妻子双喜在拉萨开过民宿,设置了一面五米高、七米宽的书墙,有三四千本书,以“24小时旧书馆”为名,给背包客和社区孩子提供免费阅读服务。“买几本书看起来不贵,但把书寄到拉萨的邮费可不低,她的民宿书馆一度成了当地非常有文艺特色的打卡点。”双喜回到北碚后,在2020年4月操持饺子书馆的重新选址、装修和运营,夫妻两人一起不断充实店里的书架。

“等饺子上桌的10分钟时间,客人可以随手从书架上抽一本书读读,孩子也可以翻翻绘本,”谷子想要的就是这种“生活中有书”的自然感觉,“不用特意为了查资料去图书馆,而是茶余饭后,就在书中。”

小读者在取阅饮食主题图书

书架隔开的另一块区域,是举办文化沙龙的场地,除了饮食文化主题书架,这里还有北碚历史、社科文化、乡村建设等领域的书和杂志,以及学界朋友赠送的签名著作。谷子把自己的很多藏书都放在了书馆里,他是美学专业出身,因此也设了美学专区。

饺子馆里的文化活动空间

饺子书馆现在有300平米的场地,近4000册藏书,其中500本是北碚区图书馆挂牌设立“饮食文化主题分馆”时采购的,每年都会更新。藏书来源还包括每年遴选西南大学图书馆赠出的过刊,以及整体接收的一家倒闭绘本馆的儿童读物等。

“书是静的,还应该加入一些动态的东西”,谷子在2020年底成立了“兼善读书会”。“兼善”即利他,典出《孟子》,卢作孚1930年在北碚以“兼善天下”为理念创办了兼善中学。谷子为读书会定下两大方向,一边研读卢作孚,一边发掘北碚这座小城的历史。

他请来历史学家、西南大学刘重来教授等专家领读卢作孚文集,解读、传播他的社会实践理念;他的老乡、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相欣奕老师,则从人居环境的角度,举办“百年北碚,有界无边”等主题讲座,立足当下,重温卢作孚打造这座城镇时的理念,帮助读者建立与北碚的情感联系。

西南大学乡村建设学院及其与《重庆日报》联合创办的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平台“乡学堂”,也与谷家文创共享空间合作,在读书会的基础上,三方共同发起“兼善文化沙龙”,围绕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城市发展等话题,每年举办十期,今年已经办了七期。

学人们在饺子书馆聚会畅谈

“西南大学乡村建设学院副院长潘家恩教授是我们空间的‘1号会员’,我和他还有其他一些老师有一个共同策划机制,一起商量沙龙主题。组织工作主要由我来做,线下沙龙或线上直播的现场就放在谷家文创共享空间。我们把不少朋友都请来主讲,也通过这个平台认识了很多新朋友。”谷子记得,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特聘教授吕陈生主讲的沙龙“人如其食,一株玉米的反思”影响很大,吕老师围绕《杂食者的两难》一书讲工业化影响下的食品安全问题,给读者带来很多启发。

今年十一期间,重庆知名独立书店喜玛拉雅艺术书店的创始人刘景活也作客兼善文化沙龙,与学者、出版人、收藏家一起,聊古书收藏整理、西南联大史料研究、老一代学者个人治学史等话题,探讨书店的社会角色。通过举办沙龙,谷子让书馆保持着一定的活力、吸引力和对本地文化的“附着力”,他也在逐渐总结经验,让饺子和书都能有更大的魅力。

微生物的力量

无论是收集关于北碚和西南大学文化历史的书籍,还是通过组织读书会和沙龙挖掘校与城之间的故事,谷子的本职工作让他有了其他人不具备的优势。说起校史和学者轶事,他如数家珍;北碚的街巷、人群,也是他近二十年来一直共处的。

谷子(左)与嘉宾学者在饺子书馆

但工作也经常让他无法抽身,也没有团队来一起做书馆的运营。未来如何,谷子的选择是先不着急。这个早就能熟练说重庆话的北方汉子对新客人、新朋友总是伸出一双大手表示欢迎。

“卢作孚先生曾讲过,炸弹的力量小,要做微生物,看不到的力量才是力量。我们情愿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一系列非功利的文化活动,逐步建立并巩固校友之间的信任。”谷子2019年曾提出过一个“百城悦读”计划,以阅读作为媒介,将各地校友创办的独立店铺、文化场组成一套网络,可惜实操当中效果一般。他想,干脆先在自家店里试试,看能否持续开展读书活动,于是有了饺子书馆。

回看创业过程,谈到经营书馆、文化空间的思考,谷子很清醒地认识到,“饺子馆的正常运营是书馆活动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没有饺子馆,就没法像现在这样没有什么顾虑地去开展活动。”他很看重家人的帮助,“如果老人不在身边,我也没有那么多闲情逸致搞这些花头。很多事情的发生是靠机缘巧合。”

“饺子和书都有皮儿”,有人问为什么开这样一家店,谷子就会这样解释,不只如此,书和饺子也都是里面更香,饺子一个一个包下去,书的故事也将一本一本讲。嘉陵江畔的小城北碚,还将见证谷子和他的家庭、他的大学,把饺子书香延续下去。


北碚文化空间推荐

谷家饺子·谷家文创共享空间

重庆市北碚区黑龙江巷19-20号,西南大学5号门对面

谷子与家人一起运营的“饺子书馆”,除了可以吃饺子、借还北碚区图书馆饮食文化主题分馆的书,还可以阅读更多与北碚文史有关的书籍,参加线上线下定期举办的“兼善文化沙龙”“真人图书馆”等活动。

梁实秋纪念馆·雅舍书院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梨园村18号

一代文豪梁实秋先生的旧居,1939-1946年梁实秋在北碚居住期间将其命名为“雅舍”。现为北碚区博物馆运营的公益开放空间,除梁实秋纪念陈列、北碚图书馆雅舍分馆、西南大学校友会悦读空间等,还可以买咖啡、随意取书阅读、撸三只书院猫。附近老年居民喜欢在此聚会。

北碚区美术馆

重庆市北碚区公园村26号

在北碚公园门口、北碚区图书馆旁,坐室外电梯可直上主楼“红楼”,馆内举办本地画家作品展。“红楼”也是卢作孚亲自主持修建的,建于1932年。馆内还有电机工程专家、戏剧大师顾毓琇的雕像和纪念亭。

卢作孚纪念馆

重庆市北碚区文星湾一巷1-33号

自北碚嘉陵江大桥到卢作孚纪念馆,约1公里长的亲水岸线经专业景观团队精心设计,高低错落,是北碚人喜欢散步、钓鱼、游泳的地点。卢作孚纪念馆临江而建,视野绝佳,原为峡防局旧址,曾是“北碚之父”卢作孚统摄三峡航运与社会管理、推进乡村建设实验的大本营。2012年9月9日开馆,展示卢氏兄弟一生业绩。

举报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