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近一月新低,美元再度踏入熊市周期?

第一财经2020-07-10 13:42:32

作者:后歆桐    责编:冯迪凡举报

7月以来,美元指数持续下跌,从美元周期、美联储宽松政策、美国财政赤字、经济相对优势减弱等多因素来看,分析师普遍预期,美元指数中长期走弱已是大势所趋。

美元指数降至近一个月低位

7月9日,美元指数一度刷新近一个月低点至96.24,跌幅约0.27%。截至第一财经记者10日上午截稿时,美元指数小幅反弹至96.79。

受避险需求减弱的推动,美元指数本月至今已下跌近1.0%,其他非美货币则纷纷上涨:欧元对美元汇率已回升至1.13上方,英镑对美元升至1.26上方,澳元对美元则维持在在0.70,较3月低谷时的0.58大幅反弹。

花旗银行财富管理部总监吴佳骏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市场的再通胀交易,即押注经济增长和通胀回升的交易策略的仓位仍然较低。布伦特原油、铜、澳元和加元的投机性仓位依然较低,而避险性资产,如黄金和日元的仓位仍处于净多头状态。此外,基金经理的现金头寸也处于金融危机后的高位。在这样一个经济数据上行而风险资产尚未满仓的市场环境中,通常会有利于风险情绪的滋养。

“在3月美元流动性出现紧张情况后,美联储明确表示不会容忍出现美元流动性大幅短缺(情况),如今全球美元流动性已处于相对充裕状态,这也使得美元指数开始走弱。”他称。

长江商学院教授李海涛指出,美元短期走势一般会受到两个因素影响:一是风险偏好;二是资本回报。

“风险偏好主要是应对极端事件,极端事件反映的避险情绪会使得资金回流避险资产——美元,但这种避险情绪推升的美元走势往往是短期的,而资产相对回报——利差推升美元汇率持续性更强。”他称,“资本回报主要体现在美债市场与美股市场的相对强弱,当美债与美股市场收益率高时,美元回流美股美债市场。但6月10日公布的美联储议息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维持当前0%~0.25%的联邦基金利率至少到2022年。因此,美德、美日、美英的10年期国债利差持续下行,为美元指数的下行提供了条件窗口。”

弱势美元或成中长期趋势

展望后市,分析师普遍认为,美元近期的下跌只是开始,其在中长期还将延续弱势。

美国银行分析师本周稍早就提示称,“我们的技术策略师发现美元指数的50日均线已经下穿200日均线,引发了所谓的死叉,这通常在未来数周内会带来更加疲软的美元。”该行的统计显示,自1980年以来,美元在九次出现类似的死叉后,有八次出现跌势。

“今年前几个月,全球市场的避险情绪为美元提供了支撑,但随着避险情绪退去,美元可能会持续下行。未来3个月,美元指数可能呈现区间震荡,缓步下跌的态势。未来12个月,美元指数可能较目前水平有5%~7%的下跌空间。”渣打中国财富管理首席投资策略师王昕杰分析道。他还表示,低利率造成美元和其他货币实际利差下降,目前美国资产价格相对来说比较昂贵,市场上的资金会倾向寻找估值比较低、有成长空间的资产,包括亚洲新兴市场的资产。从大趋势来看,今年下半年美国大选等政治方面的因素也可能使美元进一步走弱。

渣打银行预测,欧系货币和商品货币对美元将继续上涨,到今年下半年,欧元对美元汇率有望突破1.19,英镑对美元看向1.32,澳元有望升至0.74附近,而日元对美元则将维持相对平稳。

荷兰国际集团(ING)外汇策略部门主管特纳(ChrisTurner)本周也表示,美联储采取激进宽松货币政策增加投资者风险偏好,以及11月美国大选前后的不确定性,都可能会削弱美元。

“只要美联储继续购买资产并表示愿意做更多事情,风险资产上涨和美元疲软的负相关性就将在未来几个季度主导金融市场。”基于此,他预计,美元指数到今年年底将下跌6%~7%,欧元对美元将在第三季度升至1.18,到今年年底进一步升至1.20。

李海涛指出,美元周期性波动的逻辑、美联储扩表降息及财政赤字放宽、经济相对优势下降均给美元的中长期走弱提供了基础。

他称,从美元周期性波动的逻辑来看,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美元持续对外输出造成美元波动的基础,使得美元汇率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在前两轮美元强势周期1978~1985年,以及1995~2002年中,美元指数从低位盘整到见顶都是在7年左右。因此,本轮周期从2011年左右开始或将在2020年左右结束。

此外,李海涛称,全球央行资产配置的转移也使得美元强势不再。全球央行抛售美债购买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压低了全球央行对美元的配置。从2018年底美债最大持有方中日俄陆续抛售美债、大量购买黄金开始,金价上涨、美元下跌就成为了大趋势。

王昕杰则建议,投资者应考虑到美元走弱的前景,若投资者持美元,可考虑将一部分美元资产转换为其他货币,或通过投资产品对冲汇率损失。若存在欧元、英镑、澳元等外汇使用需求,可优先购汇。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